本网讯(徐强 庄秋实)近日,洪河农场的田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,多台秸秆打包机来回穿梭、高效作业。打包好的秸秆一部分被运往周边热电公司,成为生物质能源燃料,为能源供应贡献力量;另一部分则成为本地养殖业冬季储存的优质饲料,助力畜牧业发展。这一系列举措,让洪河农场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实现了双赢。
洪河农场第九管理区的种植户来艳波早早进行了割晒作业,并第一批完成了拾禾。收获结束后,2台秸秆打包机迅速抵达田间开展作业。为了提高秸秆打包效率,在收获过程中,农场拆除了收割机配备的秸秆抛洒器。这一举措节省了一次秸秆聚拢作业,使得打包机可直接进地作业,整整节省了2天作业时间。
来艳波感慨地说:“往年都是直接翻地,今年管理区特别为我协调了2台打包机。打出的秸秆包能卖钱,而且秸秆离田后,翻地质量也大大提高了。”以往被视为“废料”的秸秆,如今通过离田处理,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,还改善了土壤翻耕条件,为后续的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今年,洪河农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,坚持“还田为主、离田为辅”的工作原则,同时积极扩大秸秆离田规模。通过将废弃的秸秆进行打包整理,离田后进行销售和再利用,昔日的农业“废料”摇身一变,成为农业二次增收的“宝贝”。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增收、提质的目标,更为秋收收尾工作和农业循环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目前,洪河农场正积极与秸秆回收企业和本地养殖场进行对接,引入专业打捆设备,推行“收割 + 打捆”一体化作业模式。这种创新模式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,让秸秆从田间到再利用环节的流转更加顺畅。
回收后的秸秆用途广泛,将被用于生产饲料、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。曾经的“生态包袱”,如今成功转化为经济二次增长的“绿色金矿”。这一转变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,减少了环境污染,还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洪河农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让小小的秸秆包成为了增收“新支点”,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。